Education


末期癌症新救星?內科腫瘤專科醫生創業17年研抗癌藥


癌症每年奪去不少人生命,有本港教授17年前創業,並投資逾3,000萬美元(約2.3億港元)研究抗癌藥。該藥主要針對末期肝癌、前列腺癌及黑色素瘤等,近日於美國完成第1期臨床,料明年展開第2期註冊臨床後可正式銷售。

發展生物醫藥科技為本港其中一個創科重點,惟教授形容,做藥的過程漫長又艱巨,加上本港病例較少,而創業期間遇到不少難題,須請教其他有商業知識及背景的人士幫忙。

醫生創業,由研究到臨床有成果,長達17年。康達醫藥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鄭寧民,本身為內科腫瘤專科醫生,2000年於瑞士得悉一項治癌方案,認為可進一步研究,遂邀請物理學化學博士李振聲成立公司,並與理大合作,組成科研團隊,專門研究天然酵素「精氨酸酶」,製成生物抗癌製劑BCT-100。

他指,精氨酸酶可分解癌細胞賴以生存的「精氨酸」,令癌細胞凋謝死亡,對精氨酸營養缺乏型癌症如黑色素瘤、肝癌、前列腺癌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等有效。

2007年,他在醫學期刊發表成果,並進駐科學園,惟輾轉直至2012年才取得美國藥監局批出的臨床許可證。他形容做藥的過程漫長又艱巨。近日該公司於美國完成第1期臨床試驗,並有病情緩解的案例,預料明年會再於美國進行第2期註冊臨床。

該公司在香港亦完成3個臨床,分別於瑪麗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,對像為肝癌及復發性或難治性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,但他無進一步透露臨床研究的結果。

美國方面的病例,病患為65歲白人,2014年聖誕節出現語言障礙,做電腦掃瞄後發現腦內有兩個腫瘤,肺部及腋下皆有淋巴瘤,曾嘗試免疫療法不果。

後來病人同意試藥,2016年8月9日開始注射第一針BCT-100,每星期注射1次,期間曾停藥兩星期,直到治療第22周,電腦掃瞄發現肺及腋下的所有淋巴瘤消失,體重逐漸恢復正常。

鄭指,該病例反映「10多年的努力初步顯示有成果」,明年第2期註冊臨床如若順利,BCT-100即可開售,但無法推算何時可上市,亦未有定價。他強調該抗癌製劑只針對壞細胞,不會破壞其他正常細胞。英國方面亦會於今年11月進行第2期臨床,涉50名病人。

鄭笑言,自己的專長是做研究及醫治病人,創業期間遇到不少難題,須請教其他有商業知識及背景的人士幫忙,尋找資金。17年間,研發成本高達2.3億港元,獲創投公司及政府等資助。

鄭指,生物醫藥的投資成本高,外國研究動輒需要2至3億美元(約15.6億至23.4億港元),其研究算是低成本。他又指,香港鮮有人做藥,故美國藥監局疑慮甚多,申請許可證的過程絕不容易,亦所費不菲。

全球人口老化,令生物醫藥市場極速增長,除美國外,中國、南韓、日本皆大灑金錢研製創新藥物。雖然成本高昂,但生物醫藥的使用對像為全球人類,往往被視為新經濟發展引擎。

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數據顯示,現時全球65歲或以上人口比例達8.5%,超過6億人。若趨勢持續,2050年前,全球老齡人口達16億人,比例大增至17%。與此同時,人均壽命料增加近8年至76.2歲,令80歲以上的老年人由2015年的1.3億增至4.5億。老齡人口增加,慢性疾病發病率亦上升,帶動生物醫藥市場發展。

中國近年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科技。中商產業研究院發表的《2015-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調查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》指,2016至2020年,中國生物藥品會繼續高速發展,直至2020年,市場規模將達到3,333億元人民幣(約3,913億港元),複合增長率為18.1%。

南韓最大的生物醫藥公司為三星旗下的Samsung BioLogics,最近發現一種名為Tentonin 3的蛋白質,可接收肌肉動作相關訊號,料可廣泛應用於醫療復健。韓媒報道指,去年韓國生物醫藥產品出口大量增加,出口額達14.4億美元(約112.3億港元),較2015年增長50%以上,首次突破10億美元(約78億港元)。

香港科技園公司主席羅范椒芬早前接受《香港經濟日報》專訪時指,香港地方小、資源有限,應重點發展高增值產業,由於本港科研基礎強,相信發展生物醫學會有優勢。


資料來源: 經濟日報